今天是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6 : “两路”精神

时间:2021-07-07

作者:侯月彬

来源:党群工作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东自成都,始建于19504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宁,动工于19506月,两路全长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19541025日同时通车拉萨。

世界的第三极”——西藏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向往的佛教圣地。然而,因为地势险峻、高山大川阻隔了它与外界的联系。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这支英雄的军队遵照党中央的号召和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与四川、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历经艰险、排除万难,三千多名英烈捐躯高原,在人类生命禁区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使得西藏人民用现代化交通运输取代了千百年来人背畜驮的极其落后的运输方式,开创了西藏交通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两路工程的建设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在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两路精神,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0148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唐古拉山口

【精神内涵】

201486日,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危急关头能够站得出来、冲得上去,困难面前勇于当先锋、打头阵,在攻坚克难中奋勇拼搏。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军民鱼水深情,藏汉一家、各族一家、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制胜法宝。

【精神价值】

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实现了西藏世世代代百姓的企盼,更成为体现中国共产党努力巩固民族团结,努力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六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扶植力度,在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使西藏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4年年底,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万公里,让进藏难成为历史。

六十多年来,一代代官兵和护路工人以高度责任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默默无闻地牺牲青春、奉献生命。川藏兵站部队历代官兵坚持以路为家、忠于职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心甘情愿奋战在充满艰险坎坷的西部奇路上,用血肉之躯构筑起打不垮、冲不断、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正是有了他们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奉献精神,才保证了这条政治线”“经济线”“生命线常年畅通。

【代表人物】

       陈德华(1958—  ),川藏公路德格公路分局雀儿山5道班班长,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陈德华带领5道班养路护路。冬季,他和全班同志顶风冒雪,搞好交管工作;夏季,他与同志们战天斗地,养好十公里道路;平时,为驾旅人员扶危解困、端茶送水。1991年起,陈德华先后荣获交通部授予的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甘孜州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四川省第五届 “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工会积极分子、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四川省委、中央组织部分别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交通部授予的全国公路养护优秀养路工称号和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

【权威评价】

       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毛泽东

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习近平

【纪念载体】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南,拉萨河畔。为纪念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车30周年,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业绩和巨大牺牲,于19841225日建成。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

       纪录片《青藏川藏公路通车》,2009729日中央电视台《新中国第一》栏目播出。




 3集纪录片《川藏公路修筑纪实》,2012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


【延伸阅读】

唐古拉山口:三代人守护着天路

胡星 陈国洲

       平均海拔六千多米的唐古拉山脉是由北入藏的一道天然屏障,突破屏障,拉萨就指日可待。

  4月,已是春暖花开季节,记者在唐古拉山口却感觉重新回到了严冬。这里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公路上结着一层薄冰,气候一如60年前一样恶劣,严重缺氧。

  195110月,解放军十八军独立支队从青海和平进军西藏,翻越唐古拉山时遭遇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漫天的大雪和剧烈的高山反应。宿营地上,战士们搭的帐篷有的让风刮跑了,有的深埋进雪堆里。官兵们因缺氧头痛难受,天又冷,睡不着觉。想生火取暖,氧气少又烧不旺。部队行进时还遇到塌方,有几名战士被山上滚落的大石压住而牺牲。经过全力跋涉,部队终于越过了唐古拉山。

  当年解放军用生命和汗水铺就的道路,如今已经被从北往南纵贯雪域高原的天路青藏公路取代,其海拔52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口段无疑是天路上的天路

  在这段40公里长的公路上,从20世纪50年代青藏公路建成初期,就驻守着一支养路队。如今,已经是第三代的养路工依然用汗水和生命保障着公路的畅通。

  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的青藏公路第十四工区,负责养护这段海拔高、气候恶劣的公路。第十四工区是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36个工区中海拔最高的一个,记者见到工区长扎西次仁时,他正带领养路工用铁锹在路上铲冰。

  扎西次仁说,几乎每天都要上路铲冰,特别是弯急下坡路段,每天要去几次,总担心这些地方出事故。

  扎西次仁是第十四工区的第三代养路工了,继奶奶、父亲之后,他1998年接过了天路养护接力棒。奶奶丹珠在青藏公路建成之时就在唐古拉山口做养护工,直到1980年退休。父亲扎囊20世纪60年代参加养路工作,1996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

  在扎西次仁眼里,天下第一道班在青藏公路从事养护工作的60年,是变与不变的60年。

  变化的是青藏公路的质量和养护条件,扎西次仁说,家里三代养路人经历了青藏公路从简易砂石路到沥青混凝土路的变迁。以前的土路晴天满眼灰尘,雨雪天泥泞不堪,40公里长的距离要行驶好几个小时,现在速度快的汽车仅半个小时就能通过这段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地段。

  第十四工区的养护条件在60年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丹珠那个年代,10个工人负责10公里路的养护,工人背着装满石头和沙子的背篓,随身携带镐头和铁锹在路上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常年居住在帐篷里,可谓是风餐露宿。扎囊的养路年代已经有了手扶拖拉机和架子车等工具,土木结构的道班房已经建成。到了扎西次仁的养路年代,现代化的养护工具已经广泛使用到了工作中,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为降低。

  60年来不变的是对这条公路的感情。扎西次仁说,家里几代人都在青藏公路上工作,看着公路修建并变化成现在的样子,对这条公路充满了感情,特别是父亲,他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没有休假过一天,我们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这条公路

目前第十四工区的15个养路工人中,有多人和扎西次仁一样是第三代养路工,其中还有夫妻工、兄弟工。由于常年生活和工作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每个工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病,包括心脏肥大、血色素高和关节炎等。女工次丹卓嘎说,天气一变,很多同事的关节就疼,只有吃止痛药和贴藏药来缓解,但我们会干到干不动为止,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摘自2011429日新华网


建设川藏铁路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对推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2020118日,习近平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