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65:林巧稚精神

时间:2021-10-18

作者:侯月彬

来源:党群工作部

醉心科学、追求真理,奉献大爱、服务健康


【人物小传】


    林巧稚(1901-1983),福建厦门人,中国妇产科专家。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2年至1940年曾先后赴英国、奥地利和美国进修考察。回国后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1955年被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3年至1977年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一生从事妇产科学,并有显著成绩。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9年,林巧稚被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精神内涵】


    林巧稚的一生,对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妇产科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高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当代每个人,尤其是她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和理解、对人们的善良、同情和关爱以及用毕生力量改善人与社会健康的智慧,已经成为医学界乃至全民族的精神营养。本书编辑没能查到林巧稚精神的确切内涵,但通过对林巧稚生平事迹的学习和研究,把林巧稚精神概括为醉心科学、追求真理,奉献大爱、服务健康。

     醉心科学、追求真理。上世纪30年代初,林巧稚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组织了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成功切除重达56斤多的巨瘤;80年代主持编纂《妇科肿瘤》。这就是林巧稚在人生轨迹上留下的深深足迹。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她醉心科学、追求真理的重要体现。

     奉献大爱、服务健康。林巧稚毕其一生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是奉献大爱的一生,是服务健康的一生。上世纪50年代筹建了北京妇产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她带头主编科普读物,造福了亿万妇女儿童。她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半个多世纪里,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


【精神价值】


    学习林巧稚的医学思想。她的“预防为主、实践第一”的观念和真知灼见乃为医疗活动的基本路线。她的“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一个只会处理难产,而不会去预防难产的产科医生,其责任已经去掉了一大半”等等,都是我们要牢记的至理名言。

    学习林巧稚的哲学思想。她以睿智的哲学头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化与辩证是应对复杂的妇产科临床问题的两把钥匙。她甚至形象地比喻分娩就像如何把四条腿的椅子从屋门搬出来。

    学习林大夫的人文思想。她一生辛劳、殚精竭虑,奉献于病人、关怀于病人。她说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启齿,都体现了对病人无限的爱。她教导我们“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临床医生要临床,不要离床,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


【名言警句】


    我是一个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怎么能见死不救能治不治!

    我愿为年轻同志当铺路的石子,向上的梯子。你们就大胆的踩着我的肩头上吧!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啊!

    新出来的太阳比什么都好。我爱这明朗的天空和这明朗天空下的生活!

    单有对病人负责的精神还不够,还要掌握精湛的医术。没有真本事,病人会在你的手术刀下断送生命。

    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最宝贵的。而现在这个人对你说,我把生命交给你,那么你还说什么呢?你冷?你饿?你困?

    作为一个医生,一举一动都要为病人负责。作为一个护士,一言一行都要从病人的利益出发。

    我一闲下来就会感到寂寞、孤单,生命就会完结。

    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救治危重的孕妇,都是我的职责。


【纪念载体】


    林巧稚纪念馆,位于厦门市鼓浪屿毓园,1984年兴建,是厦门市医德教育基地。


鼓浪屿毓园中的林巧稚雕像

图书《林巧稚传》,作者张清平,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林巧稚传》图书封面


        电影《大爱如天》,2007年上映,中国科协和北京神州飞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是“中国科学家系列电视电影”的开篇之作。导演高力强,主演宋晓英。纪念邮票,邮电部1990年10月10日发行,该邮票为《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4枚中的第一枚。

林巧稚纪念邮票(1990)


1956年,毛泽东和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亲切握手


【延伸阅读】


见证: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林巧稚

任希文


       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1921年林巧稚20岁,她离家到上海一个有教会背景的医学院读书。在那个时代女人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能够外出读书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林巧稚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厦门这所城市的发展当时远超于其他地方。厦门鼓浪屿是厦门东南一个四平方的小岛,鸦片战争前,就有外国宣教士到达这里,岛上有很多教堂也会很多人信教。林家就是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是一个受现代教育的归侨。林巧稚从小就跟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父亲教给女儿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林巧稚从小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着平凡的事。在有基督教背景的协和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医生的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林巧稚看病对穷苦百姓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贫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可以挂自己的普通号,同样会得到救治。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老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摘自2013年4月24日《基督时报》